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直各单位:
《关于进一步加快阜南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县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阜南县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2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阜南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立足阜南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改善软硬件设施条件、提高景区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线路组合、建设旅游经销网络、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等为抓手,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提升全县旅游业区域化、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水平,为阜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立足阜南平原资源属性、黄淮地理特征、中原文化特性,充分挖掘阜南资源优势、人文内涵、历史元素,依托历史文化、蓄洪区水利工程、生态农业、特色产业以及沿淮自然景观,发展王家坝特种旅游、湿地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商贸购物等,打造平原旅游县、皖北旅游目的地及淮河风情旅游带上的中心节点。
形象口号为:淮河水文化,阜南王家坝;淮河之心,民俗之花;历史的驿站,淮水的浪花;淮中古城,旅游新城;黄淮民俗之城,中国柳编之都。
二、发展目标
通过一系列开发建设,构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度假三大旅游发展体系,带动全县经济增长,在旅游接待总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等经济指标上实现飞跃发展。到202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年,总收入3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一)新创A级景区6个。其中:4A级景区以上3个(王家坝水利风景区、郜台湿地生态游园、淮河风景区),3A级景区3个(黄巢公园、方集裴湾风景区、润河湿地旅游区<柳沟、许堂>)。
(二)新创省级旅游小镇6个。即:王家坝淮河风情小镇、方集古镇生态文化小镇、田集温泉风情小镇、黄岗柳编文化小镇、会龙农贸旅游小镇、郜台湿地生态小镇。
(三)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
(四)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和提升发展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华宇公司柳编艺术展示中心、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创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2个(开发区文化产业创意园和黄岗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1个红色旅游小镇(王家坝)和2个研学旅行基地(王家坝和黄岗柳编)。
(五)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建设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土特产品交易中心3个,旅行社5家,创建星级农家乐20家、星级酒店27家,基本形成旅游交通便捷、旅游餐饮特色鲜明、中高低宾馆酒店齐全及旅游线路产品丰富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强化党委、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建立健全以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工作考核为主体的责任落实机制,有效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动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合力。主要任务是:
(一)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全县旅游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工作,完善机制,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县旅游业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职能。增加县旅游局编制,从高校招聘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和设计人才到旅游局工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三)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撬动全县旅游业发展,并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上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逐年增加。重点支持对全县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及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对发挥整体效应有促进作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院校的建设;有特色的重点旅游商品的研发。同时,用于对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度假村、星级农家乐创建以及A级风景区申报的奖励。专项资金补助方式包括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贴费等形式。县财政局会同旅游局加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实行跟踪问效,在重点旅游项目完成后及时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评价报告同时报县政府。
(四)健全科学的旅游发展绩效考评机制。把旅游工作目标和项目考核纳入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直各单位的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督促检查。
(五)提升旅游业融资水平。加强旅游产业直接融资后备企业培育,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依法依规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股权、商标专用权质押和林权、土地使用权抵押等。
(六)推动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建立学校放假与职工带薪年休假衔接机制,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七)优化和保障旅游用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全县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建设旅游项目,鼓励城镇、乡村居民利用自有宅基地、住房依法从事旅游经营。
(八)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
(九)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
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认真落实《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构建:“一心领航·两轴驱动·三带串联·四点集散·五片发展”的空间形态。主要任务是:
(十)一心领航,打造鹿城文化商贸旅游中心。根据《阜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年)》确定的“北进、东拓、南优、西控”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开发形成以阜南历史文化为灵魂、生态环境为基地、低碳清洁为保障、旅游服务为支持,兼有全县旅游集散功能的鹿城文化商贸旅游中心。
(十一)两轴驱动,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以S202(阜阳-阜南-淮滨)为南北旅游发展轴,以S328(河南-阜南-六安)为东西旅游发展轴,立足阜阳,面向皖豫鄂,辐射长三角,提升旅游产品档次,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旅游基础配套建设和保障体制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打造阜南旅游品牌形象,最终实现阜南旅游的跨越发展。
(十二)三带串联,夯实全县旅游发展的生态基础。
1.淮河文化风情带(南线景观带):沿洪河、淮河一线,串联起方集、洪河桥、王家坝、老观、曹集和郜台等乡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风光和纯厚的民风民俗,打造一条水上旅游风景长廊。通过水上游线,串联起乡野田园、河滩湿地、草地牧场、蒙洼庄台等独特淮河风情的旅游景观,使游客在游历过程中,品味淮河,感受文化。
2.界南河-谷河-濛河生态景观带(中线景观带):沿界南河—谷河—濛河一线,串联起会龙、赵集、鹿城、王化、龙王、公桥、苗集、中岗、黄岗和张寨等乡镇。充分利用沿线秀美的湿地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分洪道拓浚和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对滨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景观营造,形成供旅游者休闲游憩和观光旅游的生态景观带。
3.润河乡村田园风光带(北线景观带):沿新、老润河一线,串联起新村、王店孜、田集、许堂、焦陂、朱寨等乡镇。在现有基础上,实施沿岸景观绿化工程,种植速生树木,打造一条生态景观带;对部分河段进行绿化、亮化,营造两岸乡村田园和农业景观,形成一条乡村田园风光带。
(十三)四点集散,打造阜南旅游精品和带动典范。
4.田集温泉风情小镇:凭借古镇的区位交通、历史文化资源和温泉地热优势,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酒店宾馆,包括高档温泉度假酒店,中低档的青年旅馆与农家乐;建造一个土货市场,出售当地土特产,集民俗、购物、娱乐、餐饮等于一体;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景区景点:黄巢公园、五岳庙、长寿村、七十二眼古井等;开发一条旅游商业街。
5.黄岗柳编文化小镇:依托小镇的区位交通、柳编文化及产业优势,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国家级柳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和研学基地;建设一批酒店宾馆,包括柳编主题酒店、青年旅馆与农家乐;在柳编一条街的基础上,提升为特色旅游商业街,集参观、研学、编织体验、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提升小镇的休闲品质。
6.王家坝淮河风情小镇:兴建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营造“淮河风情小镇”氛围,创建“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
7.会龙农贸旅游小镇:以“农”为龙头,以“农”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完善商贸旅游休闲服务设施。
(十四)五片发展,构建旅游业均衡发展格局。
(1)规划建设中部历史文化旅游片区
8.打造环城文化休闲基地。规划打造谷河湿地公园、城市文化公园、阜地河滨河游园、汽车公园、多彩缤纷苗木园、欢乐谷游园、浪漫田园等,建成集游憩观光、有氧运动、观鸟摄影、滨水嬉戏等功能于一体的大众旅游活动场所。重点沿谷河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核心,按照“一带两区”(谷河生态旅游畅玩带,北部休闲农业旅游区和南部都市农业观光区)的大旅游结构,规划建设集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康体健身、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五大主题功能的谷河生态文化旅游区。
9.打造城市客厅。整合行政中心周边的现代城市文化设施,主要建设项目: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
10.开发建设公桥阮城文化生态旅游村。创新思路,加大投入,积极推进阮城遗址开发、生态果疏采摘“百果园”、 特色产业示范园和星级“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建设,实现种植业与旅游业同步发展。
11.推进淮河风景区改扩建。统筹规划,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
12.开发建设黄梨主体旅游观光区。以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黄梨核心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契机,以苗集为中心,以推介“梨花节、采摘节”为重点,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餐饮、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观光游、农耕文化游、休闲乡村游、农业科普游、采摘品尝游等乡村旅游。发展农家酒店、特色餐饮,以农家特色、民俗风情、梨园风光为亮点,展示新农村,倡导新体验。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梨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
13.开发建设吕蒙文化园。以加快阜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及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目的,通过文化产业的延伸,传承吕蒙精神内涵,构建集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展览演艺、工艺品制作、动漫娱乐、生态休闲等产业形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完善文化旅游业,满足游客需求。
14.鹿城镇冷庙乡村旅游示范村。规划建设以冷庙、张堂为中心的万亩果蔬产业园,扩大养殖、设施园艺、设施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发展休闲旅游和农(林、牧、渔)家乐,形成既可赏万亩梨花美景,又可品百种瓜果的集中连片区,在城郊打造生态型、花园式的“留住了乡愁”的地方。2016年全面启动建设。
15.赵集镇刘集村四季蔬香园。发展甜瓜、西红柿等种植,打造四季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2016年全面启动建设。
(2)规划建设南部淮河乡村民俗旅游片区
16.开发建设王家坝水利风景区。全面启动王家坝水利风景区的湿地观光休闲区、王家坝抗洪文化区、淮河民俗风情体验区、淮河人家农家乐休闲区、水上游乐区等建设,将王家坝闸周边建成主题突出、功能互补,能适应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红色教育、文化娱乐、会议接待、民俗休闲等多层次的旅游需求,集淮河风情、民俗风尚、庄台风貌、湿地风光、地方风味等为一体的淮河水利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2018年建成开放。
17.推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淮河抗洪厅、濛洼蓄洪厅、抗洪陈列厅、抗洪文化厅、抗洪影像厅、水利博览厅等,建成后将成为展示盛世治水新成就、诠释王家坝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2016年,完成室内外装饰装潢、展览参观设施及展品布置、室外环境营造等,年底建成开放。
18.规划建设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结合王家坝精神和淮河文化的展示,建成集湿地生态保护、湿地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湿地合理利用及宏扬王家坝精神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公园。2016年启动建设,完成《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19.开发建设蓄洪区“庄台人家”乡村旅游示范区。以保留沿淮蒙洼庄台的独特民风民俗、改善庄台卫生环境和庄台住宿条件为抓手,鼓励和引导村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力推出独具特色的农家乐项目,让游客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蒙洼绿色美食,能体验到蒙洼居民生活和最纯厚的“乡土”风情,能参与农事、渔猎活动的“闲趣”、“农趣”和“乐趣”。2016年启动建设,2018年打造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20.开发建设王家坝农业观光园。依托蓄洪区独特的种植品种和耕种方式,在蓄洪区内、庄台周边发展以农业生态观光、体验为功能的乡镇生态旅游,作为“庄台人家”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补充。2016年启动建设。
21.推进方集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将方集镇纳入淮河文化风情带,与王家坝镇相呼应,组合成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淮河文化风情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方集古镇景区、方集牡丹园、徐大孔雀园、东圩紫薇园、陈家祠堂、方老端纪念馆、地方风情文化园、五音八卦拳武馆、大张湾生态旅游景区和洪河风景区等。将张湾、裴湾、谢小湾连成一体,打造升级为省级湿地公园,组合成一条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22.推进地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依托11公里洪河分洪道和两万亩低洼地自然优势,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湿地观光旅游、水文化旅游,与王家坝风情小镇建设和方集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相呼应,打造淮河文化风情带。实施“一线、两片、三园”旅游发展战略,提升地城镇软实力,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洪河分洪道洼地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举办采藕节、荷花节;规划建设阜南县诚海农业生态示范园、刘家楼文化园、地理城文化商贸园等。
(3)规划建设西部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
23.开发建设会龙现代农业园。以蓬勃发展的延秋辣椒种植示范园等为基础,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16年启动建设。
24.推进新村天棚农民公园改扩建。在现有基础上,恢复张鹤鸣故居,增建“四塘六舟”景区。2017年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
25.规划建设王店孜五岳庙景区。以五岳庙的人文历史、佛教文化、植物奇观为背景,多层次开发,打造皖北旅游胜地。2017年完成规划。
26.推进柴集宗教及生态旅游开发。以铁神庙道教基地为基础,逐步恢复左寺庙、蔡庙、张寺庙、邓庙等佛教基地,加快后湖村的生态园和颍西南倪氏研究所开发,尽快把柴集塑造成阜南县西北部的文化重镇和阜阳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2017年完成规划。
(4)规划建设东部特色产业示范区
27.规划建设黄岗柳编文化产业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力度,不断提升柳编文化产业园的整体形象和综合承载力。2016年,启动柳编工艺展览馆、柳编商贸会展中心和柳编技艺传习所建设,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建设。
28.规划建设杞柳生态观光园。进一步扩大杞柳种植面积和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万亩连片杞柳生产、生态观光基地。
29.规划建设焦陂酒文化产业园。利用苏轼、欧阳修的名人效应,编制专项旅游规划,恢复焦陂古镇风光(包括焦陂塘、东岳庙、古清河、佛寺塔等),深挖焦陂酒文化内涵,唱响“焦陂”品牌,打造省级景区和文化产业园。2016年完成规划。
30.规划建设中岗清真寺回族民俗园。规划建设和修复中岗南街民族村、东街村、西街村、清石街、小五门街、清真寺、火神庙、东街庙、东街村兰玉兰井、魏桥和杨桥、田和村白马寺等,同时,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规划开发中曹大桥及四里湖观光区,打造王家坝湿地旅游观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2017年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
31.规划建设朱寨月牙湾、庙儿湾风景区和台家寺遗址公园。按照国家4A级风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月牙湾、庙儿湾风景区和台家寺遗址公园。将其纳入润河乡村田园风光带,同时划入东部特色产业示范区,打造成集旅游集散、文化揽胜、农业休闲和旅游商贸于一体的阜南县旅游重要增长极和片域旅游中心。2017年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
32.规划建设郜台湿地生态游园。发挥作为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的独特优势,以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为主体,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恢复和修复工程,规划建设四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庄台”,发展生态旅游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业,配套旅游观光休闲和接待设施,形成集湿地科研、监测和宣教于一体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及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生态乐园。2016年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
(5)规划建设北部温泉旅游度假区
33.推进田集七星公园改扩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绿化工作,充分挖掘古遗址、古文物、古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等的开发潜力,将周边人文旅游资源向此集中,增建温泉度假村、长寿疗养院(敬老院)、东岳庙遗址公园(阜南县历史陈列馆)、地方风情文化园、润河森林度假区、农业生态旅游基地等,使其成为京九线上一流的明星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2016年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
34.规划建设润河湿地旅游区。依托自然水系,统筹做好柳沟、许堂老润河沿线的绿化,恢复自然生态,打造滨河景观带。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以生态观光、体验、科普教育和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综合性湿地旅游公园和低碳旅游示范基地。
35.开展田集温泉旅游度假区招商推介。
五、坚持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产品内涵
着力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丰富旅游体验,深化游客对阜南的认识,提升阜南整体形象。
(十五)完善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和营销绩效评估,推进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实施“1+N”营销模式,协同联动、捆绑营销,加强阜南旅游整体形象宣传。
(十六)开展节庆活动推进旅游业发展。积极筹备第一届王家坝抗洪文化旅游节和第二届阜南县柳编艺术文化节。
(十七)建设和提升发展非遗传习基地。积极向省旅游局申报华宇公司柳编艺术展示中心、王家坝抗洪纪念馆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2018年完成。
(十八)新创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2个。即:开发区文化产业创意园和黄岗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2018年完成。
(十九)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点建设王家坝红色旅游小镇。2018年完成。
(二十)建立和完善研学旅行管理制度。推动研学旅行产品规范发展,打造王家坝和黄岗柳编2个研学旅行基地。2018年完成。
六、坚持整体营销,共塑阜南旅游品牌
(二十一)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加快已列入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的公桥乡阮城村、王家坝镇李郢村、新村镇天棚村建设进度;继续申报,力争2018年前新增8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同时,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
(二十二)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建设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行社5家,旅游土特产品交易中心3个;创建星级农家乐20家,星级酒店27家。
(二十三)加强与县外友好城市、友好景区交流。推进与县外旅游组织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
(二十四)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
(二十五)加大旅游商品开发支持力度。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评选大赛,着力推出阜南10大名吃、10大特产,壮大生产企业。支持建设若干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旅游装备产业基地。
(二十六)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构建集全县旅游信息发布、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实现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加速旅游支付电子化和便利化进程。到2018年,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游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场所实现免费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七、坚持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十七)推动旅游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定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并逐步实施,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形象。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景区、旅游饭店中高端管理人才。加强对农家乐酒店、乡村旅游、旅游商品企业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十八)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展导游员、讲解员大赛、星级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推进旅游企业整体上水平。推进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将导游人员培训作为全县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十九)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探索旅游“智库”建设。完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制度,健全旅游从业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十)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